标签归档:织网捕语义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7532401dd6f8411899285ad07d368f7c/clipboard.png

“匉檾”的故事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7532401dd6f8411899285ad07d368f7c/clipboard.png

(本故事纯属虚构,所使用的“匉檾”一词也纯属虚构)

很久很久以前,有个姓张的人,我们就把他叫张三吧,他没事就拿着个小东西在石头上磨啊磨的,最后磨出来一个尖尖的头,他要拿这个干什么呢?为了把一块新皮子挂到一块木头上,至于到底有什么用,时间这么久了我们也不知道,总之这个方法很好,大家都没干过,甚至都没有一个词来描述这样的事情。

张三就说,我把这个动作叫做“匉檾好了,以后人们要干这个事情的时候就会说:把鹿皮匉檾起来,或者说:匉檾技术不好的男人不能嫁啊。

有时候人们要挂起来的并不是毛皮,而是自己织出来的一块布,难道又要发明一个词吗?不必了,当张三举着一块布,站在木板前面说:把这块布匉檾到木板上吧。

人们就知道他要干什么?

时间久了,我们要固定的东西,有时是毛皮,有时是一块布,总是就是那样一块软软的东西,大家已经忽略了毛皮和布的不同,把这个意思同样用在了挂起一块布的相似动作上。

日子一天天地过去,大家说话时都开始用这个词,听得懂的人也越来越多。

另一个家伙李四出现了,他发明了帐篷,里面用支架撑住,然后把布的几个角固定在地面上,做为一个小小的发明家,他指挥着大家一起合作,当要固定某个角的时候,他突然觉得没词了,没词就不好指挥了啊。那个张三,估计年龄也很大了吧,叼着烟袋,做为一个发明了匉檾的聪明人,他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。

就是要用尖尖的桩子,把帐篷固定到地上,于是他说:用你们手里的木头桩子匉檾住四个角,里面用支架撑起来,就可以啦。

干活的人恍然大悟,噢,原来是这样,于是很顺利的完成了工作。

日子又一天天过去了,这个搭起来的东西,人们一开始叫它房子,不过有个问题,和原来那种房子没法从说话上区别,一个人从家里出发打猎,在外面也搭了个这样的东西,他跟人说的时候就很不方便,他说:我回我房子那了。听的人就不知道他说的是哪个。当然他也可以用更详细的描述,总之会麻烦一点。

人们很讨厌麻烦的事情,我们啊,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喜欢偷懒的。人们互相称呼的时候,也喜欢偷懒,比如一个人长了红鼻子,以后大家提到他就说,那个红鼻子。那个红鼻子今天打了一只野兔子。人们也不会以为一只鼻子在野地里追啊追,最后把野兔子打死了。

形容一个地点的时候,也喜欢用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标记带指这个地点,至今留下了很多这样的地名:

公主坟: 话说那一片的人也不是住在公主的坟头上,至少。。。那么多人也住不下吧。

七里坡:离中心城镇七里的路上有个坡很难爬,那里的村子就叫七里坡了,村子也不是真的建在那个坡上对吧。

同样的道理啊,大家对“匉檾”在搭帐篷时的用法记忆犹新,于是开始这样说话了:

我回匉檾那去了。

听的人也不会以为他想把自己扎到地上,当他这样说的时候,我们也会知道,噢,是去那儿了。久而久之,人们看见一个那样的东西的时候,就说:

那有一个匉檾。

匉檾就获得了一个名词的具体含义,专门指这样搭起来的临时帐篷。

又一年一年地过去了,这样搭帐篷的方式已经过时了,年轻人开始用更好的方式,而老人们很是坚持了一阵传统。这个事情甚至起了不小的争执,闹得挺大,导致这个匉檾也出名了。年轻人给新的方式命名为嚲韐,以区别为传统的匉檾,终于有一天,一阵从未见过的风暴袭击了他们,把所有的匉檾都吹倒了,而嚲韐依然屹立。

以后年轻人就用匉檾这个词形容不牢靠的东西,顺便表达了对老一辈人的嘲笑,对老一辈人说:你们的方法太匉檾了。继而开始形容人品,如果觉得一个人看起来又顽固不化,又有点顺风倒,就会说他挺匉檾的,不要和他打交道了。

这个故事讲完了。

在这个故事的开头,“匉檾的意思,和后面的意思,已经相距很远,但你瞧,通过这个故事,你知道了单词的含义会在怎样的情境下,通过说话者的使用,一步一步地发生变化。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7231138d36644345b1264f2ba499805c/clipboard.png

我们玩几个关于词义的小游戏,这几个小游戏,是为了帮助我们体会词义变化的有趣之处,为了突出这一点,我甚至超出了文字语言的范围,让字的颜色也和语义发生关联。这居然也是可能的,但需要你沉下心来,仔细体会其中意义变化的规律。

1 分离

我们打算把“跑”这个字的含义分为两种,一种是动物的跑,一种是人的跑,为了平等区分这两个跑的形象,我们用略微不同的字型来代表两种不同的跑,人的跑我们还是用“跑”这个字,动物的跑,我们用“炰”,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,我只是取了一个生僻字的字形,不需要理会这个字原本的真实含义。

兔子炰得很快。

鸵鸟炰起来的姿势很奇怪。

我骑的这匹马炰得太快了。

一百米测验我跑了13秒。

你跑不过我。

赶紧追,别让小偷跑了!

然后让自己做几道选择题,请注意要选择正确的字:

我家的猫_____起来比狗快多了。

全世界_____得最快的哺乳动物是什么?

别____啊,还没给钱呐!

小鹿欢快地____向它的妈妈,很快吃起了奶。

我们去操场上比比,看谁____得快!

仔细体会一下,这虽然是虚构的一种词义变化,但当你做完题之后,再看到这两个不同的字时,是否已经有了两种不同的感觉?

2 语义合并:

我们能把上和下这两个看起来完全相反的意思,合并为一个新的意思吗?

不信的话我们试试,我再取一个较为生僻的佧字,以代表同时有上和下的含义。

可陈述事实:

气温最近佧动得很厉害

可形容事物:

比如把汽车的减震弹簧叫做“佧簧”

又比如把电梯叫做“佧梯”

还有限制级的用法:

楼上那一对夫妇每天佧得楼板都在响。

说到这我差点忘了,曾经有个“挊”字,不是也风靡一时吗。

最后考考你,如果用来形容人生的话,佧在北京和漂在北京相比,又多了一层什么样的意味?

如果你能感受到这种意味,这种感受又来自何处呢?

3 阴性与阳性:

这里我们再做一个更加大胆的尝试,这个尝试甚至超出现有文字语言的界限。

众所周知,汉语中的动词不会因为施动者的性别而发生变化的,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玩个小花招,让汉语中加入这样的词汇呢?这次我们不去变化文字本身,而是用蓝色表示阳性动词,红色表示阴性动词,还是看几个例子。

她一百米测验了13秒!

他一百米测验得比她慢多了。

王菲在这次演唱会上了12首歌。

李云迪这次演奏会砸了。

细细体会一下,这里出现的蓝色和粉红色,能成功地和语义挂上钩吗?看下面两个句子:

这样子回去我一定会被()的。

这样子回去我一定会被()的。

感觉如何?

这样的游戏,每天都在现实中发生着,人类的语言如大江大河,在时间之轮的驱动下滚滚向前。人们的情绪,感觉,需要,外化而成的语言,都是这股洪流中无数的小浪花,转瞬即逝,又生生不息。在这样的洪流中定格语言的意义,汇编成册,犹如把河流做成标本,谈何容易。感谢我们的语言学家,他们历经多年,从海量的语料库中抽丝拨茧,分门别类,提炼出词条和例句,这让我们的英语学习,有了详实的资料可以依赖。

然而,语言依然是活着的,如果不深刻认识到这一点,借助词典进行学习就会进入误区。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2c3dd97bc81e48fb92573a169b35f8f8/clipboard.png

1 例句才是真正的重心

在我们常用的词典上,关于单词有这样两类主要的信息,定义部分和示例部分。定义部分主要包括词性和释义,示例部分包括短语搭配和例句。

词性和释义的出现,是人们认为需要对一个单词的内涵,做出尽可能精确,严格的定义。然而,这只是一厢情愿的空中楼阁罢了,单词的语义,是无法通过这种方式给予严格规范的。我们并不是先知道了单词的定义,然后再去应用这个定义。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感觉,从一种使用方式到另一种使用方式,只要这种变化不超出人的理解,对沟通不造成障碍就可以被人接受甚至流行起来。

如果你读懂了前面的故事,就会知道,单词语义自从使用情境中产生之日起,一直发生着变化。极端的说法是,当你每说出一句话,都会改变单词的语义。有一些语义变化较为显著,又易于传播,经由人群的筛选,逐渐约定俗成下来,并在代际间继承,如此这般最终成为词典上的新词条。

词典的编纂者,是将人们在交谈中,在书写中所使用的语言搜集起来,形成语料库。随后在语料库中进行整理,捕捉单词的含义,提取为词条。每隔一段时间,还要根据人们的使用,对词条进行修订。

语义的源头,是使用语言的人们。每天人们都在不同的情境中大量地使用单词,有时把它们用在从未出现过的场景中,表达新的含义,这是语言的活水,我们要理解一个单词,就必须捕捉到这些情境,体会单词在沟通中所发挥的作用,舍弃语言的使用方式而追求精确的词典定义,完全是舍本逐末,让自己寸步难行。

词典上按词义项分门别类整理出来的短语搭配和例句,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投入时间去了解,去掌握的内容。

例句虽然只是一个句子,无前因无后果,但一个句子的确包含了非常多的上下文信息,比如这样一句话:

他猛地转过身去,差点摔倒。

这已经有了足够的空间可供我们想象一个可信的上下文,这是一位男性,也许听到了身后的动静,转身动作很急,也许声音让他感觉很害怕,转身时失去了平衡,但还是稳住了,后面他会看见什么呢?还是什么也没看见?

通过对例句所构造的情境的想象,我们就能够获得一个上下文,在这样的上下文中把握单词的含义,最为接近人们在生活中使用语言沟通的现场,同时因为词典编纂者良好的整理,又同时具有系统性。

2 中文释义做为梯子

中文释义已经被很多英语老师批得差不多了,用中文转译英文单词,会给后面的学习和语言应用带来无穷的副作用,这一点我无条件同意。

然而批判中文转译学习时,我也注意到一个事实,直接看中文释义的方法却又让程度较差的学习者难以放弃,看英英释义看得不明就里,看一下中文释义的确有解渴的作用,但多了又成了饮鸩止渴。为了避免副作用,我们需要把中文释义看做一架梯子。这架梯子,是帮助你跨过一条鸿沟,理解例句含义的,一旦理解了例句含义,梯子就不再需要了,得赶紧撤掉,否则你就得一直依赖它了。

你可以像考试作弊那样,偷看一眼单词的中文释义,以及例句的中文释义,一旦理解句子成功,就不要再回过头来背中文释义了。

在有些词典中,有双语例句,对待这些例句的正确态度是,在看懂得的条件下,尽可能地不看中文翻译。如果一定要看,还是要把翻译句当作梯子,用完就扔,切末把翻译和原文逐词对应。

3 英英释义做为辅助

正如前面所说,老师课上批完中文释义,推荐英英词典,但学生一动手,却发现寸步难行。

在前面所讲述的那个例子中,你即使掌握了那个词的各种用法,但你能对每个词义给出精确的定义吗?

事实上,很多单词,母语者自己都未必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出来,而且给出来的描述方式也不一定和词典上的词条解释一致。英英释义的问题就在这里。当然,有的释义属于很好懂的那一类,更多的,一眼是看不出来的。这不能怪学习者,我建议完全放弃对难懂释义的阅读和记忆。在考试中考察英英释义,不如说是在考对那个释义的阅读理解。正如前文所说,在上下文情境中的使用才是词义的源头活水。

4 短语搭配的重要性不亚于例句。

千万不要小看了短语搭配,这是词典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。短语搭配也是语言使用的片段,虽然所提供的上下文不如例句那样具体,但它具有相当的想象空间。通过常用词的搭配短语,你能够很好的了解这个词在句子结构中所处的地位,该词和搭配词的语义关联,这对于记忆和灵活运用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
英语单词真没法背,教你织一张网收了它们

背单词?  –MISSION IMPOSSIBLE!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2b619bbdad124ba698b5d240896da77f/6w18slqz13b.jpeg

背单词这件事,是横亘在每个英语学习者面前的一座大山,以一万词汇量为例,即使你花一年的时间来刻苦学习,也需要每天记忆30多个,每个单词还有好多词义项。这样的进度,只要你到了第一个月月底,复习的任务就会耗尽你的时间和信心。

试想,如果你把单词当作电话号码来背,有哪个人能背下一万个电话号码?能通过记忆曲线,滚动复习,记下这一万个电话号码?

即使你到了1万词汇量,又怎么样?你仍然会意外地碰到某个单词的某个偏僻含义,仍然会在阅读时碰到不少生词。

在这篇文章里,我将教会你们一种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发展出来的一个全新的方式:“意象图式网络编织”(简称:意象编织),如何通过想象和隐喻将英语所有单词收入网中,在以数量级减轻记忆负担的同时,还能获得语感,甚至能做到自由发挥创造,真正掌握活的英语。

背单词软件都在“欺骗”你们!

单独的一个英语单词也很难背,有多难?让我来揭示一个,正在使用各类背单词软件刻苦练习的你们,没有注意,或者注意到了也不愿面对的事实。

这些软件在欺骗我们,(出于善意的),因为我们根本就没办法面对这样一个事实:

很多英文单词的含义实在是太TMD多了!

不信的话,你们随便想几个最近背过的单词,输入词典,查查它们到底有多少个词条。

不提根本没法背的do,make,take,give这些万能词,我找几个例子:

word:词;单词;字;消息;措辞;用词;说得对;话;一个字;文字处理

order:顺序;订单;秩序;订购;命令;订货;整理;查询订单;在线订单

crawl:爬;爬行;匍匐行进;(昆虫)爬行;自由泳;爬泳;缓慢的速度;蠕动;匍匐前进;自由式

quadrant:象限;象限仪;四分之一圆;四分仪;象限点;四分体

能把它们都记下来吗?能在种种场合下,正确地区分词性,准确地使用吗?有的老师会说,有些释义是生僻用法,其实也不对,这些释义可能出现的频率低,但对母语者而言,一点都不生僻,只要是需要它们出现的场合,它们就会出现,担负起表达意义的义务。

听起来可真是晴天霹雳,希望你们不会觉得眼前一黑。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5aba5006727744cc858b3fee553ac923/6w1aakcwl0d.jpeg

出路在哪里?

我接下来会稍稍偏离一下主题,通俗易懂地讲一讲认知语言学关于词义的理论,目的是为了让你们换上一副新眼镜,转换思维方式。这时你们将看到,再多的词条,也不是记忆的负担,恰恰相反,是帮助你记忆的线索,词条越丰富,就越有帮助。

认知语言学与隐喻革命

认知语言学是继乔姆斯基的形式语言学之后一次新的语言学革命,乔姆斯基的很多弟子都参与了这场革命,最著名的是GeorgeLakoff(雷科夫),以一本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》(1980年出版),揭开了人类语言又一层神秘的面纱,也因此与老师结怨,这场学术纷争是如此有名,以至于在维基百科上留下了“Linguistics Wars”

这个词条,还有一本书也以此命名,学术八卦爱好者可以前往英文维基页面围观。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5cc0e490e6ea4c73ae783f1fb64caab7/6w1agtdm0a8.jpeg

后浪已兴,前浪将息,以当年乔姆斯基在语言学界一手遮天的威名,也未能压制住这一场叛乱,这些年来,认知语言学的阵营日渐壮大,已成主流之势。

在认知语言学中,“metaphor”(广义的隐喻),是如此核心的一个概念,它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语言学的范围,一度成为哲学,语言学,逻辑学,心理学,认知科学,人工智能,教育学等领域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,“MetaphoricRevolution”(隐喻革命)也因此得名。

“隐喻革命”绝非浪得虚名,这个洞见影响深远,下面我们将会发现它完全改变了我们传统上对单词的看法。

我们首先面临的困难是,一个单词有太多的词义条目,有的条目似乎都看不到什么联系,以Crawl为例,根据《牛津英语词典》,有以下义项:

1 爬行 /2 缓慢移动/3(故意)低下身子/4(昆虫等)爬行,缓慢移动/5爬式游泳,自由式游泳/6卑躬屈膝,谄媚,拍马屁/7(地点,场所)爬满昆虫,挤满(人)/8毛骨悚然,起鸡皮疙瘩

这么多词义,实际上不论哪个都不是偏僻的含义,有的出现频率低,但不表示母语者不会说不会用,而背单词软件,为了让大家感觉好一些,一般也就列出两到三个含义(画外音:然并卵)。

认知语言学对多义词的认知解释

认知语言学(Rosch的原型范畴理论)认为一个词项代表了一个复杂的范畴,它有多个相关的义项,其中有一个为典型义项,其他义项则通过隐喻等认知机制衍生而来,这些义项可以通过范畴化联系起来,构成一个网络。最基本,最核心的那个义项称为“核心意义”(以下我称为核心意象)。

在crawl这个例子中,这个词义的范畴可以表示如下:

隐喻链A:义项1(爬行)–>义项2(缓慢移动)

隐喻链B:义项1(爬行)–>义项3(低下身子)–>义项6(卑躬屈膝,谄媚)

隐喻链C:义项1(爬行)–>义项4(昆虫等爬行)->义项7(爬满昆虫,挤满人)–>

义项8(毛骨悚然,起鸡皮疙瘩)

隐喻链D:义项1(爬行)–>义项5(爬式,自由式游泳)

我们将其表示为一颗树的形式,这是一颗意象之树,后面我们看到,它的生长是靠隐喻完成的。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8d69c994a5134ac5b6a2150bb272770c/6w1atz9kb5f.jpeg

意象之树

我们要记忆的不是单词的多个词条,而只是单词的核心意象,以及从这个核心意象出发,扩张出去的“隐喻链条”,而隐喻链条的掌握,并不是靠背词义完成的,而是带着这个核心意象,在不同的情境(句子)中体会隐喻延伸的方式。这会让记住这个单词的任务变得更简单吗?我们需要展示一下例句,还是以这个crawl为例:

我们先展示一下crawl的核心意象,这几乎对应着中文的“爬”的核心意象。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82084b896077413da7b80510f9d7a403/6w1b0xelxfb.jpeg

crawl的核心意象

接下来,从A到D,按照这四个隐喻链分别讲解,请注意,我会为每个隐喻链配图,但这个图只是帮助你理解隐喻链,而不是例句直接的形象化。

隐喻链A:

义项1(爬行)–>义项2(缓慢移动)

这个引申是将爬行的一个特征-非常缓慢,提取了出来。

例句:​

The traffic was crawling along.​

The weeks crawled by.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7f2df701f33d4f3c9cb59757e6963166/6w1b8qjt399.jpeg

 

隐喻链B:义项1(爬行)-> 义项5(爬式游泳,自由泳)

例句:​

a swimmer is doing the crawl.​

He struck out across the pool in a powerful crawl.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540c53351db04030aca0e9d30edcc3cc/6w1be9hwpfb.jpeg

隐喻链C:义项1(爬行) –>义项3  (故意低下身子)–>  义项6(卑躬屈膝,谄媚,拍马屁)

义项3:故意低下身子​

easy to crawl on the place. (短语:容易拿到的地方)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3310a9a1677b48529287f8554b003d63/6w1bjrwsba5.jpeg

义项6:卑躬屈膝,谄媚,拍马屁

例句:​

She’s always crawling to the boss.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088060bdbafa4f1fa6f7fe2794cab13d/6w1boi5tifc.jpeg

看过清宫戏的人,也会知道,当一个奴才祈求主子饶恕的时候,动作是什么样的。

【从更深的原因来看,高-低这种空间关系,本来就对应着一种权力格局(以隐喻的方式),当服从方要竭力体现遵从的时候,最能表现卑微的就是以爬的姿态。不论种族和语言,都是如此,也正因为如此,我们才会理解crawl的这个义项。】

隐喻链D:义项1(爬行)–>义项4(昆虫等)爬行,缓慢移动 ->义项7(地点,场所)爬满(昆虫等),挤满(人)–>义项8毛骨悚然

义项4:(昆虫等)爬行,缓慢移动

例句:There’s a spider crawling up yourleg.​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941debdb3de74104aa03bc425ecba6a6/6w1byu5mu96.jpeg

义项7:(地点,场所)爬满(昆虫等),挤满(人)

例句:​

The place was crawling with journalists.  ​

Her hair was crawling with lice.

注:这种描述是带有令人不悦,难受这种含义的,为什么?看下面的图就知道了。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21cdbdd721564288acb118e5a2e0f66f/6w1bdskjoda.jpeg

义项8:毛骨悚然

例句:​

I had never heard of that before,and the thought of it makes my skin crawl.

这个词义项不那么容易配图,我用文字让你们发挥一下想象,中文里会说“汗毛倒竖”,“起鸡皮疙瘩”,这都体现出一种在惊恐状态下人的皮肤的生理反应。

除了以上这些用法之外,crawl还用在这些义项不能完全覆盖的地方,如下面的例句:

if a computer program crawls the Net, it quickly searches the Internet to find the particular information you need

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

以上仅仅是揭示了冰山一角,隐喻在语言中无所不在,只要我们稍稍反思一下我们所使用的汉语,就会惊讶地发现,日常司空见惯的词汇,含义也极其丰富多样,而之所以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场合正确地使用它们,就是因为我们从儿童时期开始,就从父母和环境中习得了这种看待世界的认知方法。

这里我要引出一个概念:意象图式。

意象图式是从具象概念出发的一个图式,它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形象,而是从这个形象出发所生成的概念范畴,以汉语中的“吃”为例,吃的具体形象就是吃东西,但吃的意象图式,基于这个形象,但可以从这个形象往更加抽象的领域扩展。

当你第一次听到“吃我一拳”时,也不会以为对方要请你吃人肉,因为你知道“吃惊”,“吃力”,”吃“这个词对你来说,已经变成了一个意象图式,这个图式代表一种冲你而来需要你来抽象地“承担”或“消化”的物品或力量,不再是一个静态的具象意义了。

只要我们稍加注意,就会发现,具象和具身的词汇,其隐喻链早已进入非常抽象的场合,当我们说“大”和“小”,可能是在说一件物品的体积,也可能是在说一个想法,一项行动,甚至是一个人的品格,我们说“长“和”短“,也可能是在说空间,也可能是在说时间,还有可能是一篇文章,一个事件。“清楚”和“模糊”,可能指视觉,也可能指听觉,还可能指观点。

2003年,语言学家Verspoor和Lowie已经通过实验证实,以核心义项为基础讲解多义词时,学习者能够更好地习得多义词的其他义项。其原因是,在掌握了核心义项之后,学习者可以通过类比建立起比喻义与核心义之间的家族相似性练习,从而将比喻义一一添加进以核心义为中心的语义网络中。这一过程有利于学习者对词汇的记忆和提取。

我们对crawl这个单词的分析,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。

更加重要的是,你学到的不是孤立的词条,而是一种从核心意象出发的意象图式,这个意象图式能帮助你在新的语境中捕捉意义,你可以和英语母语的儿童一样,尝试创造性地使用英语,并在其中得到极大的乐趣。

我们为了掌握一个单词的多个词义,记忆词条的方法完全无助于达到这个目标,我们真正要掌握的,是那个核心意象,以及通过浏览例句形成的一个意象图式,这才是真正的目标。

然而单词量还是太大​

母语为英语的青少年,单词量就能达到数万,已经可以阅读高深的大部头了,我们还在五千词,一万词的目标前望洋兴叹,他们是怎么做到的?

在前面的分析中,我们为每个单词画出了一棵意象之树,树以核心意象为根,其他分支均由核心意象用隐喻的方法引申而来:

我们先看一个简单的单词:expect。

它的核心语义是期待,期望,这个核心语义又是从何而来呢?将其分解为ex和pect两个词根的组合,其中ex表方位,也就是向外的意思,而pect,同spect,表示看的意思,组合在一起之后,如下图:​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427191e8c342453ca832292119f6742c/6w1bw430wa6.jpeg

原来,这些单词的意象之树,也不是无中生有,它们有更深的来源,来源的方式是组合,加上隐喻,依靠人类丰富的想象力,赋予它们描述更抽象概念的能力。

思考一下:我们在解释expect使用的“期望”中的望,是什么含义?“希望”,“指望”,“愿望”这些词,它们又是从何而来的呢?

意义的起源

抽象含义的英语单词,一直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,然而,抽象概念的来源,却无一不是从具象,具身的体验出发,经过层层隐喻,层层建构,然后代代相传,直到我们根本意识不到这一点。

以汉语为例,词语的构成单位是字,而字本身,就有一定的含义。看一些含义比较抽象的词:

“总结”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648f2c818bba48568a62e8609f77b40c/6w1c03gdl6f.jpeg

“指称”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bef2f1ce79af4c44a74fd09c46cf8b3b/6w1c4mpyhcf.jpeg

”抽象“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bf4b9bb984f64c45a743de7628da22aa/6w1c8tbxq50.jpeg

”激进“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cb98403010c24f9f840a92edbcca6360/6w1cbcs4bcd.jpeg

 

汉语中还存在很多成语,这些成语早已脱离了当初的故事所构成的具体意象,都用于表达抽象得多的含义,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隐喻,英语中也存在大量的习语和成语类似。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a1ececf4674c49b9987cfe8d9c91eea4/6w1cikpnxbf.jpeg

存在即被感知

to be is to be perceived

这是一位大哲学家,贝克莱主教的名言,在我们被灌输的观念体系中,他是做为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被批判的。贝克莱其实和大卫.休谟一样,都是英国近代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。哲学史先按下不表,接下来我们的分析,就是为”存在即被感知“这句话,提供一个语言学的注脚。

人有视觉,听觉,触觉,嗅觉,味觉,让我们以最为发达的视觉为例:

我们有发达的视觉器官,能够在三维的世界中自如地行动,这产生了一大批关于空间概念的单词(介词)与词根,这些词根通常在单词的开头,成为前缀,这与介词在词组中的位置相似。有一些描述静态的空间关系,有一些带有动作轨迹和趋势的含义,这些词和词根的含义如下图所示: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defe860201574fc6967dd66fda3ee635/6w1cne8ho60.jpeg

 

人以自己的身体为出发点,以行动影响外部世界,这产生了一些基本运动模式,这些代表基本动作和运动模式的词根包括但不限于:

cap/抓  em/拿 tain/抓住  pos/放 pris/抓rap/抓 cast/扔   ject/扔miss/扔 pel/推 draw/拉 tract/拉  str/拉紧

组合和隐喻-语义间的化学反应

如果我们把一个表空间关系的词根和一个动作词根放在一起时,会发生什么?我们以ject这个词根为例,这个词根起源于原始印欧语根*ye,相当于”tothrow,to hurl”的意思。有扔,投掷,弹出的意思,意象可形象化如下: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15ecf2aba7e441afb622b897cfad305c/6w1dxuaxt87.jpeg

我们接下来看几个例子,为了方便,我列出一个表格,第一列是单词,第二列是前缀的含义,中间两列是我为了帮助大家将基本意象和词典翻译联系起来,而给出的中间环节。​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253f6ff6bd7a486c901fd9f30046beb9/6w1e5gwru5c.jpeg

你可能觉得卑鄙的,和可怜的,这两个词条怎么可能有联系,但你用”被人往外赶,讨人嫌“这个感觉想一下。

我们要注意的是,词根组合之后产生的具象图景,不直接地对应单词现在的含义,在组合之后,还需要在例句所构造的场景中体会,经过隐喻链条,产生意义。就像汉语中的”击倒“,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,你不可能知道是石头击倒了一个瓶子,还是疾病击倒了一个人。

用意象图式学习的优势

这样做的优势在哪里呢?

1扎根于具体意象

意义的生成,源于我们的身体和感官,人用自己的感觉去丈量世界(提醒:“丈量”为什么可以用在“世界”上),意义的源头,我们是可以靠自身的感觉去把握的。通过这种方式,也是最容易被记忆和调取的。

2学到活着的词汇

当你把自身的感觉通过隐喻延伸,获得了一个意象图式,这帮助你具象地理解英语单词的各种含义,并通过隐喻链条正确地引申。意象图式基于感觉又抽象了这种感觉,让单词可以用于更加抽象的场合,重要的是,它是活动着的,而不是一个个僵化的词条。

3英语的遣词造句

讨厌,凄惨,卑鄙这种中文翻译,对应着一大把英文单词,你知道什么情况用什么单词合适吗?这个意象图式就可以帮助到你,当你用这个词形容一个人的时候,实际上隐含着被人厌弃,没人理的意思。我们前面说crawl形容人多的时候,也暗含了令人不快的意思。

我们在写作的时候,往往会困惑于,同样是说自己提出一个观点,人家的论文里怎么就有那么多用词的花样?到底哪个是对的呢?不从意象图式出发,我们也不可能理解这一点。

如果谈到观点的产生,本来就有不同的图式可供应用:

a经过很长的一条路最后到达的目的地​

b酝酿很久最后破土而出​

c在数个选择中斟酌再三​

d脑洞大开灵光一闪的结果

这都是不同的意象图式,也需要不同的词汇来描述,当这种描述所隐含的意象符合你的文章时,这个词就用得好,本来你的文章明显地表明你是1,而用词却给出了3的意象,就会觉得词不达意。

词根组合的威力

表空间和表动作的词根,再加上后缀变化,就可以产生出大量的词汇,我们假想这样一个三维的表格,一维是表空间的10个词根,第二维是表动作的10个词根,第三维是常用10个常见后缀。这样,就能够创造出1000个上下的词汇量,而这些单词,再通过隐喻链的扩展和语言的使用不断获得新的意义,所能够表达的概念数量就非常惊人了,而它们的起源呢:仅仅30个。

这只是一个比方,词根的数量也比10个要多,并不是每一种组合都会得到利用,但这个假想已经说明了,学会了这些组合,可以从数量级上降低单词学习的难度。

当然,了解了这些组合方式,不能让你马上知道这个单词的含义,你还要通过例句(也就是使用场景)去了解这些单词意义的引申方式和适用范围,重要的是,这些关联把意义连接在了一起,大大减轻了记忆负担,但更为重要的是,这个单词,在你的头脑中,获得了一种具象化的意象图式,你可以凭借这个意象图式,在应用场景中去捕捉它们的意义,去创造性地使用它们,获得母语的语感。

 

英语词根的来源

英语属于印欧语系,印欧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,包括欧洲、美洲和亚洲的大部分语言。讲印欧诸种语言的总人数约有三十多亿,下图中彩色部分就是印欧语系的分布范围: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1e022ea9706e4d7dae0c9034567d9fec/6w1eck1f5c7.jpeg

印欧语系

英语中所包含的大量词根,来源于原始印欧语,希腊语,拉丁语,日耳曼语等。

这些词根汇集了文明历程中先民们的智慧,包括:大地,天空;身体,器官,生命;认知,信任,高兴,悲伤,爱,害怕;感官:听觉,视觉,触觉,时间与空间,上下,方位;战争与和平;世界的元素:水,火,土,光 ;天文学:天体,地球;政治生活:统治,法律,平等,正义,自由,束缚……

掌握了这些词根及其意象,我们就真正地找到了整个英语单词系统的语义之根,不论是5千,1万,甚至到3万,5万,都可以顺藤摸瓜,然后望文生义。游离在外的只有少量的词汇,例如很新的音译外来语,比如zen(禅),KungFu(功夫)等。

词根的作用,不仅仅是从数量级上减少了记忆难度,更重要的是,它们是语义的初始来源,千变万化的语义,就扎根于此,不论引申到多么抽象的场合,这些抽象意义,仍然从这些根源中吸收着营养。

当然,知道一个单词的词根,并不保证你就知道了这个词的意思,你还是需要从例句中找到真正对应的理解,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捕捉到微妙的含义,并灵活应用。

语言不是死的,从中古英语到现代英语,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,而这变化一直都在发生中,然而万变不离其宗,也只有掌握了这样的方法,我们也才能够跟上英语在网络时代的变化,正如我们很容易就理解了”雷人“,”撕逼“,这些新兴汉语网络词汇一样。

在使用词根记忆的时候,你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,主要是,词根字母数量少,变化多端,有时候看不到什么明显的联系,这也是有解决方法的,词根的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,从发音的角度更容易理解,此外,明显没有联系的,是因为联系的确已经断了,往前不可考,我们不是语言学家做考古,遵循的原则是:能够帮助记忆的,就去掌握,已经不能帮助了的,就直接记住好了。

我记忆力差,背完就忘,你说咋办?​

说自己记忆力差的人,不是真的记忆力差,有很多东西你们记住了,而且记得很牢固,唯一的原因,是方法有问题,唯一的解决方案,就是改变记忆方法。

前面所介绍的两点,已经改变了英语单词记忆的对象,可以做到望文生义,这都可以帮助记忆。一定数量的基础词汇和基础词根,通过隐喻,组合两种方式,产生新的意义单元,从这些新的意义单元,又衍生出更多的意义单元。

我们思考一下我们正在编织的这张网,就会发现,不在同一个隐喻链上的单词,它们之间也存在大量的关系。这就是情景化的语义关联。

这些关系是什么呢?我们先用中文来举例:

有的是组合关系:人有头,臂,身,腿,脚;房子有门,厅,院

有的对比关系:高和矮,胖和瘦;大和小,长和短

有的是集合包含关系:动物包括老虎,狮子,牛,羊;车包括小汽车,公交车,三轮车

广泛一些,有工具和动作的关系:刀-砍;锤子-敲;改锥-拧

 

通过这样的联想,我们就能够把新学习到的单词,与已经熟悉的单词,广泛地联系在一起,而这种联系,是场景化的,你可以表示为一个句子,就像前面展示过的那样。

这样做的好处在于,你新学习到的词汇,一定程度上是孤立的,一旦你让这个新词汇和已经牢固掌握的词汇之间,形成了这样广泛的联系,就很难被忘记了,这些相互关联的词汇会在一定的场景下相互激活,除了帮助记忆之外,对口语表达时提取相关词汇组成句子,也有直接的正面作用。词汇联想,也成为你复习单词一个很重要的实践方法。

怎么发现这些词汇之间的联系呢?方法有两个,一是靠自己想象,当学习到一个形容词,我们寻找同义,反义,学习到一个名词,我们寻找它是什么东西的组成部分,或者由什么组成,或者属于什么类型,或者包括什么类型。二,看例句,从例句里,我们也可以发现各种各样与这个单词相关联的其他单词。

单词通关大法:意象图式网络编织​

这么多的干货,压缩于短短的一篇文字,难免有消化不良之感,稍事休息之后,让我们回顾一下之前所讲的内容:​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b6065e0e5525457db39d080b52ff4454/6w1et9cvq3c.jpeg

从这几张逐次递进的图可以看出,我推荐的方法不是背,而是编织,织一张网,这张网从语义的起源出发,从具象,具身的感觉体验出发,通过层层隐喻,组合,尽力捕捉不同的场景下的意象图式,生长出一个又一个的意义,同时在这些意义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。在这个过程中,将一个又一个的英文单词,牢牢地吸附在这由你自己靠想象和隐喻编织而成的意象网络中。

这样的意象网络,包含了人类自有语言起,对时间和空间,对自然,对自我,对生命的认知,包含了丛林和草原上的先民,古希腊人,罗马人,日耳曼人,多少万年以来,以口头和书面语言为载体沉淀下的文明,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。这是一扇崭新的门,我已经为你推开了一条缝,现在……

就看你的了。

C://Users/terti/AppData/Local/YNote/data/openaudio@126.com/43faab30dbcf42e3a8bd850cc247900b/6w1eyd07j2d.jpeg